- 產品詳情
- 聯系方式
- 產品品牌:凱恩利機械
- 供貨總量:不限
- 價格說明:議定
- 包裝說明:不限
- 物流說明:貨運及物流
- 交貨說明:按訂單
- 有效期至:長期有效
數控車床,臺灣cnc數控車床,凱恩利機械精度高(多圖) :
CNC數控車床,東莞數控車床,深圳數控車床凱恩利機床參展
項目: 2016深圳國際金屬成形及模具展覽會
參展時間:2016年03月29日 —— 2016年04月01日
展位號: E456 展位面積: 45平方;
展出機種:
1. CK6125 (標準25斜軌機型—排刀機) 、
2. CKX6136D 刀塔機(∠45斜床身刀塔機)、
3. CKX6136C 排刀機(∠30斜床身排刀機)
4. 6146C排刀機(∠45斜床身排刀機)
4. CKX6146D—Y(刀塔帶Y軸車銑復合機)
5. CKX6152D—W(刀塔帶尾座)
本廠產品開發能力強,展出產品多,質量方面與臺灣機、日本機不相上下,歡迎選購!展會后:業務部的同事們取得了良好的業績,業務量和信息量,大量的增加!為工廠的產品宣傳和事業的發展狀大:取得了好的成績??!
溫先勝(南方大區經理):主管以下地方的業務和售后
工廠地址:中山市黃圃鎮吳欄村烏珠山工業區(導航:吳欄村委會)
(東莞辦-4S產品展覽直銷店)東莞市長安鎮金銘模具城
(東莞辦-4S產品展覽直銷店)東莞市鳳崗鎮雁田村南園天橋旁邊
(深圳辦-4S產品展覽直銷店)深圳市沙井鎮廣深路沙井路段
(惠州辦-4S產品展覽直銷店)惠州市惠城區鵝嶺北路段
我國“互聯網+制造”的主要特點
目前,“互聯網+制造”在我國已有豐富實踐,從下游到上游、從消費到生產、從外圍到核心,互聯網正深刻改變工業發展方式,驅動工業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和服務化發展,催生多種新模式新業態。
其一,協同式供應鏈促進各環節高效無縫對接。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通過互聯網平臺建立與上下游供應商、合作伙伴和客戶的直接連通,集聚供應信息并進行深度挖掘分析,提高供應鏈的反應速度、匹配精度和調運效率。一是借助B2B采購平臺集聚
優質供應商資源,高效低成本完成原材料采購。二是實現生產線供應鏈協同管控和物料零庫存。三是利用倉儲物流平臺整合異地物流資源,實現物流、信息流、資金流等多流合一。如河南眾品打造集國內外貿易、流通加工、溫控倉儲、電子商務、干線運輸、城市配送、終端連鎖于一體的冷鏈物流平臺。
其二,新型研發組織方式集聚眾智提升效率。協同設計、眾包、虛擬仿真等新研發模式應用日益廣泛,為傳統企業高效、便捷、低成本的技術創新開辟新渠道。
一是基于云平臺的設計在云端實現設計資源共享,打破地域限制,提高研發效率。如濰柴動力(7.83,0.00,0.00%)在歐洲、北美等的研發中心基于云平臺實現24小時協同工作。
二是眾包設計通過企業自建或第三方平臺集聚海量群體創意,滿足多變的設計需求,如海爾以互聯網平臺對接著全球100多萬專家和上千家研發資源。一些企業探索遠程虛擬仿真,利用互聯網對工藝參數進行異地模擬、分析、評估,優化生產工藝。
其三,創新制造模式助力網絡化智能化生產。面對個性化、多樣化且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,制造企業逐步改變原有相對固化的生產線和生產體系,并著力打通企業間壁壘,探索智能制造、網絡制造、云制造等全新生產模式。一是應用智能制造實現生產過程柔性化和智能化,如海爾沈陽冰箱廠一條生產線可支持500多個型號的柔性定制。二是利用網絡制造平臺構建跨地區動態企業聯合體,如中國商飛組織10多個國家、100余家企業協同制造ARJ21飛機。三是建立云制造平臺,將巨大的制造資源池連接在一起,實現線下資源線上配置。
其四,融合型服務延伸企業價值創造鏈條。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相關應用快速普及催生了多樣化融合服務模式,帶動以產品為核心的經營模式加快向提供綜合服務轉變。一是遠程主動運維借助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,實時掌握遠程設備運行狀況,節約成本,降低損失。如中興通訊從“端——管——云”3個層面為水務行業提供供水管道運維服務。二是利用可視化追蹤溯源構建全流程食品追溯體系,保障食品安全。如消費者通過二維碼即可查詢伊利奶牛生產、流通等信息。三是以車內網、車際網、車載移動互聯網為基礎,實現智能交通管理、動態信息服務和車輛控制等車聯網服務。
其五,需求端泛在連接實現全流程用戶參與。企業運用互聯網、移動互聯網等打造用戶聚合平臺、多元社交平臺,通過大數據分析,精準預判市場、開展精準營銷;借助平臺實現海量用戶與企業間的交互對接。一是規?;瘋€性定制通過互聯網與用戶深度交互,依托柔性生產線提供個性定制的產品,如海爾的家電個性定制。二是精準營銷決策將來自互聯網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,實現市場精準開發。三是新型網絡營銷以二維碼、APP、移動O2O等新方式構建豐富的產品展示和營銷渠道,增加用戶黏性。
崗位結構變化對職業能力提出新要求
在“中國制造2025”背景下,企業的發展趨勢、崗位及人才需求的變化對高職教育正在發生沖擊,人才培養的標準與市場崗位對接正悄然發生變化。
“中國制造2025”中,企業“熟練工種”將減少,人將更多地從事產品及工藝優化、生產系統管理等工作,需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企業
“能動工種”將增加。應對“中國制造2025”這一發展機遇,高職院校應重新審視制造類專業定位,提升師資隊伍水平,努力縮小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
距。